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近期,硅料行业一则重磅传闻引发市场热议,有消息称,协鑫科技(03800.HK)、通威股份(600438.SH)、大全能源(688303.SH)、新特能源(01799.HK)、亚洲硅业、东方希望在内的6家硅料企业,将牵头成立700亿元规模的大基金,并购整合6家之外的硅料产能。
为核实该消息的真实性,《华夏时报》记者向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及业内人士多方求证,不过,并未获得任何官方层面的明确回应。大全能源董秘办工作人员直言,“我们了解的也是这些以传闻为主,真实性也不确定。”
某头部硅料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也没有收到消息。”另有硅料企业业内人士回复记者,暂时还不清楚具体细节。
有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向记者透露,有这个事情,但市场发酵得有点过了,目前就是一个讨论阶段。
隆众资讯方文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收储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只能说目前问到龙头的企业是有些兴趣的,但是稍靠后的企业表示这个事情完全不可行。
操作起来有难度
市场上还有传闻称,6家硅料企业关键人物在成都秘密商议上述收储事项。5月13日起,6家公司开始联合办公,计划在3个月内制定方案并递交。并且六家企业内部工作目标是将硅料价格提升至6万元/吨。
某业内分析师告诉记者,700亿元基金的事情多半是真的,但联合办公这个事情不靠谱。
方文正向记者表示,大家觉得这个收储事情其实不太靠谱,主要是因为需求端的装机没有预期,收储的目的达不到。在他看来,如果解决需求端的问题,多大的资金也是有办法的,所以相对比较次要。
对于该收储计划的可行度,金辰股份CEO祁海珅告诉记者,这个消息是在传,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因为现在内卷很厉害,产能过剩也是比较严重。大家的意愿是好的,对于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能耗产能是有好处的,但是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个难度还不小。
“按照这个思路,前六家必须统一意见。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措施,仅靠松散的企业自治难以成行。”有硅料企业人士表示。
此外,硅料价格方面,在方文正看来,“提到6万不太现实,最新的单子3.6万谈下来都比较费劲,而且下游需求很差,库存都比较高,所以也接不动货。”
传闻背后,是硅料价格持续五周下跌的严峻现实。回溯市场变化,今年3月份,受“430”和“531”两个节点逼近,光伏其他主材价格受“抢装潮”影响,反弹明显。但硅料环节因库存压力大,价格并未明显回升,不过也算保持稳定。
随着抢装机的结束,下游组件需求快速回落,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呈现下滑态势。硅料方面,自4月中旬以来,多晶硅市场就比较冷淡,价格不再僵持而是出现下滑,至今,硅料价格已连续下跌五周。
根据硅业分会5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本周多晶硅企业开始有一定量的签单,价格小幅下滑。其中,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3.60-4.1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86万元/吨,环比下降1.53%;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50-3.7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60万元/吨,环比持平;p型多晶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00-3.5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13万元/吨,环比下降3.10%。
预计产能利用率还会降
本周多晶硅市场价格小幅下跌的原因依旧为两方面,一是库存量过大,二是下游产品价格快速下跌。截至本周,已有2家企业进入停产检修状态,在产企业数量减少至11家。据统计,2025年4月,我国多晶硅产量为9.91万吨,环比下降6.08%。
硅业协会分析指出,目前月度勉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若后续下游开工持续下滑,硅料端由于产线调整不灵活,很有可能出现月度累库的情况。
产能方面,方文正向记者透露,“因主动减产及行业自律,硅料行业开工率显著下滑至30%—40%区间,部分企业有减产安排,预计5月排产环比下降至9万吨,产能利用率进一步走低。目前行业建成多晶硅产能共300万吨附近,下游需求在200万吨附近,市场过剩情况比较严重。”
另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2025年硅料市场需求在177万吨左右。记者了解到,目前,协鑫科技颗粒硅产能为48万吨,大全能源名义产能为30.5万吨,开工率介于30%—40%之间,新特能源产能约30万吨,通威股份高纯晶硅年产能超90万吨。这也意味着,当前,市场上硅料的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
产能过剩反噬企业利润。2024年,光伏产业链供需失衡,叠加行业内卷,成本倒挂现象严重,硅料企业普遍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据统计,上述四家硅料龙头企业去年合计亏损超过184亿元。
对于头部企业应如何引导行业合理产能,方文正对记者表示,一是严格执行行业自律限产。二是要推动上下游协同合作,头部硅料企业可以与硅片厂商联合限产,避免价格战。另外通过控制硅料供应节奏匹配硅片排产计划,减少非理性库存积累。三是参与产能置换计划,淘汰落后产能。
祁海珅分析表示,“从根本上来讲,硅料生产属于大化工领域的范畴,产能一旦开启,就不能轻易停工,这就导致如果行业需求不稳定或者是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过剩产能低价竞争的格局确实很难打开。除了控制产能之外,提高能效,降低成本和单位能耗才是根本之路。”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