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虽然华电新能在提交的IPO注册稿中已经将融资规模缩减至180亿,最后正式披露的招股书中是否还会对融资规模有所调整,目前仍是未知数,此外,在经历IPO严监管近两年后,市场对此类巨额首发募资项目的估值认可度和承受能力又有何调整与变化,也需要等华电新能此次IPO的发行结果来“试水”和“印证”。
本文由叩叩财经(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周嘉薇@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2025年5月16日傍晚,证监会官网正式公布了关于同意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电新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宣布其IPO注册申请获准。
这也意味着A股即将迎来近两年时间来首只募资额度超过百亿规模的IPO。
据早前华电新能向证监会提交的上市招股书(注册稿)显示,其此次IPO欲通过发行不低于40亿股且不超过154.29亿股新股以募集约180亿元投向“风光大基地”、“就地消纳负荷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和“绿色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等四大项目。
华电新能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电”),其为中国华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
公开资料显示,华电新能的主营业务是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资和运营。除提供电力产品外,其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参与戈壁绿化等环保行动、实现积极的社会影响,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业务发展的长期目标。
从提交IPO申报到最终获批,纵然拥有央企背景,华电新能还是足足用了近三年时间才终于等来如今上市美梦即将成真的时刻。
早在2022年6月,在华泰联合和中金公司的携手护航之下,华电新能便向证监会递交了其沪市主板的上市申请。
2023年3月,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改革落地,作为主板“核准制”下的存量上市审核项目,华电新能也和其他上百家拟沪市主板上市企业一道“平移”至上交所继续接受审核推进。
平移至上交所后,作为主板IPO的重点项目之一,华电新能IPO最初的审核节奏也可谓顺畅。
2023年6月15日,在经历了三个多月共计两轮的上交所前期问询后,华电新能即获得了走上上市委会议接受审议的机会。在当日召开的上交所上市委2023年第52次审议会议上,华电新能IPO也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上市委员们给出的“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结果。
但在顺利通过上市委会议审核后,华电新能IPO却并未迅速进入注册流程,其上市的推进反而肉眼可见地放缓了。
与之IPO受阻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同期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研股份”)的IPO之旅。
中研股份的IPO申请也是与华电新能同日在上交所上市委2023年第52次审议会议上获得通过。
但仅仅不到半个月,2023年6月29日,中研股份IPO就获得了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的机会,并迅速在半个多月后的2023年7月12日获得注册。
终于,在同日过会的中研股份早已成功登陆A股交易近一年半时间后,2025年3月25日,华电新能IPO在停滞多日后突然“胎动”,当日,华电新能IPO的注册申请获得证监会受理,由此,其才终于进入到了上市注册环节。
彼时,对于华电新能IPO的上述新动向,有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财经表示:“华电新能上市的最新进展,在一定程度也让华润新能源IPO看到了监管层对A股巨额募资的松动”。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华电新能IPO自2023年6月通过上市委会议审核后之所以一直被“雪藏”,与其抛出的巨额融资计划有着直接的关系。
华电新能最初向上交所递交的此次主板上市计划所预计募资的资金规模可不是如今的180亿。
据华电新能2023年6月披露的IPO招股书(上会稿)称,扣除发行费用后,其本次IPO募集资金将投入风力发电、太阳 能发电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补充流动资金拟使用募集资金约90亿元, 投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拟使用募集资金约210亿元。
也即是说,按照华电新能的最初计划,其原本是希望通过该次IPO从资本市场中至少获得300亿资金。
或许,在2023年6月之前,作为一家大型央企计划通过IPO募资300余亿资金,并不算是对A股的“狮子大开口”。
毕竟,在过去几年的IPO报告期内,华电新能亦有着优异的业绩来支撑。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1年至2023年,华电新能营业收入分别高达217.4亿、246.7亿和295.8亿,对应的扣非净利润也高达58.19亿、83.14亿和95.42亿。
而在华电新能之前,近几年来,也有多家央企或行业龙头通过IPO获得了远超300百亿规模的融资。
如2022年初,中国移动A股主板IPO的融资额即达到了486.95亿,中国电信也在2021年8月通过IPO获得了470.94亿资金,2020年7月16日,完成IPO的中芯国际,也获得了高达462.87亿的募集资金。
同样,华电新能也并非是同期申报沪市主板上市的最大融资项目。
2023年5月19日申报上交所主板上市,并在一个月后即获得上市委审核通过的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先正达”)IPO,其计划融资规模便高达650亿。
但华电新能IPO却是不幸的。
“虽然数百亿规模的IPO在近年来也多有发生,但监管层对于这类巨额融资项目,其融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会要求反复斟酌。”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坦言。
所以,在当年华电新能IPO虽然成功通过了上交所上市委会议的审核,但存在着“有条件”的“需进一步落实事项”——需要华电新能在IPO过会后“补充披露募投重点项目的投资概算和效益测算情况”。
这边厢,华电新能还在赶紧按要求准备补充相关材料之时,另一边,一场监管层对IPO“强监管”的政策风暴迎面而来。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宣布,在充分考虑市场形势的前提下,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由此,IPO审核和发行节奏大幅放缓,在此后近两年时间里,大批拟上市企业纷纷宣布撤回IPO申请终止上市,亦有部分企业为了换取上市的空间大比例下调融资规模。
早前早已通过上交所上市委会议审核并创下近年A股IPO融资规模之最的先正达,也在2024年3月主动叫停了其IPO。
在此情此景下,携300亿融资计划的华电新能IPO被搁置,便是情理之中了。
1)IPO“强监管”后的首家百亿融资IPO
在2023年8月下旬监管层宣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促进投融资两端动态平衡前夕,A股IPO也时有超百亿规模的大项目出现。
如在2023年8月7日登陆A股科创板的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华虹公司”),其该次IPO最终发行数量为40775万股,按照其52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华虹公司此次IPO的募资达到了212.03亿元,
在华虹公司IPO成功发行之前,2023年5月,晶合集成也成功通过IPO从A股获得了114.55亿的融资。
同样在2023年5月,中芯集成也成功挂牌科创板上市交易,其IPO的最终募资额度也超过了96亿。
如果没有两年前监管层对IPO的“强监管”政策,或许,华电新能早就已经成功挂牌A股交易。
但正当华电新能因按照上交所上市委的要求补充“披露募投重点项目的投资概算和效益测算情况”,IPO的“强监管”政策让其错过了最佳发行窗口。
在2023年8月之后,IPO成功注册的项目数和融资规模皆较之前几年大幅削减。
据叩叩财经统计,自2023年8月以来至如今华电新能IPO正式获得注册之前,A股再未有百亿规模以上的IPO项目得以成功发行。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更是IPO项目大幅缩水的一年。在这一年中,A股新股数量仅定格在100家,同比下滑68%,A股IPO融资规模仅为673.53亿元,较2023年缩水81.11%,降至10年来新低。
2024年中,融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为国航货,其首发募资额度也仅有34.95亿,而在当年排名前十融资规模的拟IPO项目中,最终融资额度超过20亿的包括国航货在内仅有3家,其余绝大多数融资额均在15亿左右。
同样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首发融资规模最大的竟为来自于北交所的开发科技,据彼时开发科技披露的上市招股书显示,其预计融资约10,17亿。2025年3月20日,开发科技公布发行结果,其此次上市通过发行新股共募得资金11.69亿。
有了上述种种数据的对比,此次华电新能高达180亿融资规模的IPO申请获准注册向市场可能释放的信号,自然备受业内关注。
“这是IPO‘强监管’政策实施以来对巨额融资项目的‘解禁’”,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投行人士向叩叩财经坦言,早在2025年初,业内便对今年IPO审核的态势乐观以待,认为在经历了2024年的沉寂后,会有较为明显的回暖。
2024年底,有关IPO常态化的话题便开始被监管层多次提及。
2024年10月,证监会在召开的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专题座谈会上,即向外界透露将“统筹推动融资端和投资端改革,逐步实现IPO常态化,积极培育耐心资本,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2025年3月3日,中信证券发表研究报告指出,IPO常态化既是顺应投融资平衡的改革方向,也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应有之义。中信证券称,以近5个月A股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水平看,在上市标准不放松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的IPO供给不会对市场造成负担。
在华电新能这高达近200亿IPO项目获批之前,已通过审核的IPO“清库存”的趋势也早已铺开,不仅华电新能,早前多家已通过交易所审核或已进入注册流程的拟IPO企业,在沉寂多时后,均有所动作。
于是,外界惊讶地看到了在2025年3月, 科创板注册环节的最大钉子户——影石创新成功获得了证监会的一纸注册批文,在此之前,影石创新已在上市到对待注册的队伍中等待了近1600天!
随后不久,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屹唐股份”)的科创板IPO申请也于2025年3月13日注册生效。
屹唐股份的IPO申请于2021年6月25日获得受理,之后IPO进程较为快速,当年8月30日就过会了,9月17日提交注册,但是之后一直没有进展。
沪市主板的IPO注册批文也在加速下发。
在华电新能IPO获准注册之前,在2025年3月和4月中,已有5家拟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成功获得证监会注册。
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在2023年6月之前即提交上市申请的,在经历了长期漫长的审核停滞后,在2025年初集体“胎动”,在获得提交注册的资格后,皆在短短数个工作日内就获得了IPO的注册结果。
2)近200亿融资试水A股承受能力
虽然眼见IPO常态化暖风正迎,但要获得监管层的认可,拟上市企业仍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
华电新能如此庞大的IPO融资项目能在此时获得证监会的“认可”,除了如中信证券在其上述研究报告中所指的在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下“适度增加的IPO供给不会对市场造成负担”外,华电新能自身基本面的优势,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目前华电新能尚未正式披露其2024年经审计的年报,按照华电新能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虽然其2025年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约为88.3亿元,但在营业收入方面,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约达33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4.83%。
华电新能称,公司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主要系公司充分发挥专业化平台优势, 持续推动风力、太阳能发电电站项目投资建设,风力、太阳能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不断上升,收入规模呈现上升趋势。
在2025年一季度,华电新能营收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据其预测,在2025年前三个月中,其预计营业收入约在91亿至99亿之间,同比增长10.17%至19.85%。
“虽华电新能2024年净利润出现了小幅的下滑,但并未出现重大不利因素,与此同时,华电新能为了尽快获得IPO注册,已经主动大幅削减了融资规模。”上述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坦言,业绩和融资计划的调整“两手抓”,这也大幅推动了华电新能IPO的进展。
如上述所言,按照华电新能最新的IPO募投计划,其已将最初高达300亿的IPO融资额缩减至180亿,缩减幅度达到了四成,也删除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募投方案。
华电新能IPO最终获得注册,这也给正在经历审核的其他类似携“巨额融资计划”的拟上市企业带来了希望,尤其是对于在2025年3月中旬刚刚申报上市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润新能源”)而言(详见叩叩财经相关报道《注册制主板“红筹回归第一股”露面!华润新能源IPO携创纪录融资额闯关深交所:中金、中信两大投行携手护航,“H拆A”监管争议乍起》),华电新能IPO的成功,也预示着其上市前景的可期。
华润新能源和华电新能拥有类似的主营业务和股东背景。
公开信息显示,华润新能源同样是一家主营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风力、太阳能发电站的企业,由H股上市企业华润电力100%持股,在穿透股权后,其实际控制人即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
在2021年至2023年中,华润新能源营业收入从最初两年的171.3亿、181.9亿起,至2023年已顺利突破200亿,达到了205.1亿,其对应的扣非净利润也从40.3亿和52.3亿增长至了82.3亿,三年中,扣非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高达42.9%。
除了雄厚的资产背景和股东实力外,华润新能源的深交所主板闯关还身负多重“意义”与“亮点”。
首先,华润新能源为一家设立于中国香港的红筹企业。这也是自注册制在A股全面落地实施以来,首例以红筹的方式回归A股主板上市的企业。
其次,华润新能源此次IPO所携带的巨额融资计划,也很大可能将创造深交所设立以来首发上市的最大募资纪录。
据华润新能源披露的此次深市主板IPO申报材料显示,其此次回归A股主板发行新股的规模将不低于19.23亿股且不超过46.71亿股,募集的资金将分别投向“新能源基地”、“多能互补一体化”、“绿色生态发展综合利用”和“融合发展型新能源”等四大项目,这些项目的总投资金额将达到404.22亿元,其中拟使用此次募集资金约245亿元。
计划融资额近250亿,这是在深交所成立30余年来,尚未有拟IPO项目达到的融资规模。
不过,在短期内,监管层是否能容忍两家巨额募资的企业上市而不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这或许是华润新能源所应该担忧的。
除此之外,业绩规模较华润新能源更有优势的华电新能源尚需要用削减融资规模换取IPO的推进,那么华润新能源的巨额融资计划是否也将面临大幅削减的结果呢?
“这或许还要看华电新能此次IPO的最终结果来评估目前市场对类似巨额融资盘的承受能力。”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认为,虽然华电新能在提交的IPO注册稿中已经将融资规模缩减至180亿,最后正式披露的招股书中是否还会对融资规模有所调整,目前仍是未知数,此外,在经历IPO严监管近两年后,市场对此类巨额发行项目的估值认可度和承受能力又有何变化,也需要等华电新能此次IPO的发行结果来“试水”和“印证”。
(完)